智能化战争形态的“五个质变”
来源:[freemarker标签异常,请联系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6-24 15:15:16

战争形态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必须准确把握战争的时代特点,摸准战争形态演变的脉搏。随着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智能化战争将扑面而来,战争形态正向智能化迈进。智能化战争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作战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的渗透拓展的作战过程,与传统战争形态相比,在作战手段、指挥决策、力量编成、战争规则等方面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其本质特征在于战场态势感知智能化、数据信息传输智能化、指挥决策智能化、作战行动智能化,整个作战行动过程都由人工智能技术主导,与传统战争形态相比,其作战速度和质量有了巨大的质变与飞跃。

 

一、作战手段方式的质变

智能武器装备具有一定的思维、感知以及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模仿人并代替人到战场上去冲锋陷阵,使战争的人员伤亡大幅减少,成为打赢未来智能化战争的主要技术手段。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大量运用,各种智能武器装备走上战场,成为推动新一轮军事变革的强大动力,不仅深刻影响着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还将催生新的作战样式、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现代战争将呈现出显著的智能化特征。

智能武器装备要实现自主作战,必须能够听得懂、看得懂、辨得真、识得清,能够与人类进行直接交流对话。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自然语言理解、图像图形认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为智能感知提供了可能。同时,智能化武器平台还能够智能认知,能够理解人类的思维,像人类一样进行思考与推理、判断与决策。以深度学习算法为驱动的知识挖掘、知识图谱、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技术等,使智能认知逐步成为现实。学习能力是人工智能最核心的能力,一旦武器装备系统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就会进入一个不断反复的提升智能、加快进化的快速成长轨道,迈向智能化战争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将会迎刃而解。

智能化的软硬件,让传统武器装备长眼睛”“有耳朵”“会判断”“能自主,能够自动寻找、自动规避、自主锁定攻击目标,大幅增强武器装备的战场生存力、突防力和毁伤力。有专家预测,人类进入21世纪中叶,与蝴蝶、蜻蜓、苍蝇、蝗虫等一模一样的军用机器人将会大批面世。智能化的武器装备和作战体系不仅能够被动、机械地执行人的指令,而且能够自主、能动地执行特定的作战任务。未来高度智能化的武器装备将在军事领域引发一场真正意义的革命。

以精确制导武器为主体的信息化战争,通过非对称精确作战能力大比例、大范围抵消对手数量优势,夺取战争的主动权。在双方激烈对抗中,要获得非对称优势,必须在精确制导武器的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并不仅仅是数量的叠加,而是根据作战需求,基于战场物联网和网络信息系统,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的动态数量聚合。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群与精确制导技术在武器装备体系中的融合发展,智能作战力量单元依靠战场物联网、作战云的支撑,将形成一定规模的作战集群。这种动态聚合的作战集群,主要是通过智能随动的饱和攻击,使敌无法应对,从而获取军事对抗中的显著优势,这将成为未来智能化作战行动的主要表现形态。例如,在战场上使用杀伤率为0.5的导弹攻击某一目标,要保证杀伤率达到90%,至少需要4枚导弹。如果形成智能化作战集群,同样是发射4枚导弹,至少可以消灭34个目标。成百上千的智能化作战单元聚合为作战集群,作战效能将呈现出超乎想象的指数级跃升。

二、战争决策指挥的质变

信息化战争强调围绕人的决策指挥提升系统支撑能力,是信息系统辅助人进行决策。智能化战争的决策指挥,将具有自主的数据挖掘、态势感知、智能决策、指挥控制能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人们对指挥决策的传统认知,形成了信息系统辅助人向智能系统代替人的深度融合转变。这是最高层次的,也是智能化战争的最鲜明特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军事应用领域的加速渗透,战争形态组织逐步向传感器为中心、数据为中心、信息为中心、认知/行动为中心转变。人工智能将帮助指挥员和一线作战人员获得最佳的态势感知能力,拦截各种威胁,并提高其行动效率、战备水平、消除威胁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在参谋业务、情报分析、作战数据处理、军事运筹分析、战争模拟仿真等方面引入智能化技术,极大地提高人类指挥现代战争和作战行动的智能化水平。

大数据分析、物联网、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有效地弥补了人类在物理和心理空间的缺陷和不足,将极大地提升情况研判、趋势预测、方案评估、行动管控等智能化辅助能力,掌控观察-调整-决策-打击循环链主动权。美国国防部于2018年成立联合人工智能中心,其首要工作就是研究应对关键任务的人工智能能力,主要包括改进态势感知和决策、增强作战装备的安全性、实施预测性维修和补给、精简业务流程,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机融合、智能决策。随着大数据在军事领域的深入开发与应用,从数据到决策的强大决策支持以及智能化决策的逐步实现,所有作战指挥问题都可获得相对精确可靠的决策支撑,从而缩短作战指挥决策周期和知谋定行时间,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运用战场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以创新方式使用海量数据,通过感知、认知和决策支持的结合,建立真正能够独立完成操控并做出决策的自治式系统,提高指挥员的战场环境与态势感知能力,提升作战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针对性。

由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军事领域、战场行动的许多环节和诸多业务都可以通过机器运算代替人决策,智能化、自主化成份越来越高,实质是拓展了作战中人的认知域,而且与人相比,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抗疲劳等显著优势。智能化作战运用数据+算法,实现作战行动的高度自主化,同时加上机器的高速计算能力,可以在作战对抗中通过更多环节的智能自主处理,得出科学的决策方案,提升作战体系反应速度,进而高效调控相应的作战行动,获取相对优势,实现整个作战体系的智能优化控制。对抗双方的作战单元都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不仅能够融合为体系,实现战场态势共享,还具有作战单元与作战云系统、单元与单元、单元自身间的多向互动与自我反应。每一个作战单元都是共同体,其行动由网络信息系统链接的庞大智能作战云系统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其他作战单元在系统中自主反应、随动响应。战争指挥决策是根据敌情数据、我情数据以及预设对策数据库,运用科学的算法计算得出,指挥员可在此基础上加入人的智慧进行优化。所有作战行动都是在指挥控制中心的统一调控下实施,调控指令全部根据实时敌情数据计算形成的对策方案转化而成。

在现代战争中,智能化作战行动将是整个体系的行动,战场感知系统不断输入战场信息数据,联合作战指挥中心通过数据+算法的高速计算优化,形成行动指令数据,作战力量系统依令而动,第一时间将自身的作战效能释放,削弱敌方的作战能力,形成体系对抗的优势。作战目标是通过科学计算筛选出的,选择目标不仅仅是获取准确情报信息数据,还要通过系统的计算优化,综合考虑选择哪些目标对敌方的作战体系损害更大、更有利于打击、更有利于后续对抗等因素。随着智能辅助决策技术和云端大脑”“数字参谋”“虚拟仓储的出现,战争指挥决策将由单纯人脑决策发展为人机混合决策、云脑智能决策和神经网络决策,从而孵化出全新的指挥控制方式。2018年,俄罗斯研制的人工神经网络全自动软件,能做到发现即摧毁。2017年,在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开展的无人机模拟对抗试验中,装备有阿尔法人工智能的无人机多次轻松击败飞行员。究其原因,人工智能这一作战大脑可以从各类传感器中接收、处理大量数据,其快速反应和做出决定的速度比人类要快出数百倍。脑神经控制将成为智能化战争最主要的指令控制方式之一。指挥员将用智能化类脑神经元,通过神经网络作战体系平台向作战部队下达指令,以减少指令表现形式的转换过程,缩短指令跨媒体的转换时间,使指挥节奏更快、指挥效率更高。

三、战争力量组成的质变

军队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运用规模适度、精干高效的智能化军队即可完成过去由数量庞大的军队才能完成的使命。新质无人作战力量将成为智能化战争的重要力量和军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无人机编组、战场机器人士兵编组以及无人与有人作战单元的协同编组全面走向战场应用,各类混搭式新型作战力量不断出现。太空、网络、电磁和智能弹药等新质无人作战力量将直接参与未来战争,实现从战略到战术的无缝链接,形成多维一体、全域攻防、快速突击的整体合力。目前,美国的X-37BX-51AHTV-2等新式无人空天打击武器,能够从太空对敌实施快速的超越打击跨域作战,以夺取战场的综合控制权。新质无人作战力量能够发挥战略作用和先导优势,占据战略先机,掌握战场主动权。

未来战争的力量组成将向联合集群化发展。在群体行为中,单个个体未必具有指挥官般的智慧,但通过个体之间交互作用和协作行为,使得团队可以通过组织协作完成复杂任务,即1+1>2聚优效应。在智能化战争中,各作战平台能够自适应协同,可一致进行机动突击与防御作战。对抗双方可能会在不同技术领域各具优势,任何一方企图通过绝对的技术优势实现战场上的完全非对称作战的难度极大。

无人作战装备将取代士兵以及传统的作战装备,成为现代战争主要的作战力量。人与武器将逐步分离,人从战场冲锋陷阵退向后方,主要负责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机器逐步走向战场第一线,成为战术层面的主要执行者。无人与有人、无人与无人间的协同作战,将成为未来作战的重要形式,空中的蜂群(无人机)、水中的鱼群(无人舰艇、无人潜航器)、陆上的狼群(无人战车、无人坦克)等无人作战集群将大量涌现,军用机器人在战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分布式作战样式中,执行具体战术任务的作战集群都是无人装备,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人机灵活交互,使无人机集群可以在一名操作人员的管理下完成识别、交流、攻击等复杂任务,实现有人机对无人机群一对多的操作,并能使无人机集群具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执行任务的能力,降低人的介入干扰程度。在未来智能化战争中,机器将会取代人的前线位置,成为战场作战力量的主要施行者。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无人系统技术将具有巨大的理论与技术创新空间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瞄准未来作战需求,各种作战域内的无人自主系统已经成为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各国军事发展的热点。世界军事强国均先后出台了战略决策,发布针对自主无人系统的研究报告,为无人作战装备的发展提供宏观政策性指导和技术建议,并以此构建支撑自主作战能力实现的技术体系。现代战争将脱离对人力的依赖,作战人员主要在后方操控机器人进行作战。面对新的战场环境和作战条件,只有充分发挥智能化作战力量小型化、无人化和自主化等优势,通过科学设计,采取广域隐形预置,依据作战需求适时激活力量使用方式,才能在战场上造设出新的战争迷雾,以期打破对抗平衡,获取战场优势。这将为战场上谋兵用力开辟创新的途径,成为未来军事力量运用的主要方式。

四、战力编成的质变

未来战场上的战术单位将成为主要的作战单元,并可能出现按作战职能编成的小型作战群,或者能够同时在多维空间作战的一体化的小型联合体。因此,未来智能化军队的编成,必将向联合集群化方向发展,编组方式将向自主适应转变。在智能化战争形态下,作战任务千变万化、复杂多样,这就要求部队编组更加灵活,更加富有弹性,具备自主适应能力。未来智能化军队将拥有数百个作战单元,把这些智能作战单元进行差异化机机编组”“人机编组,就能根据不同作战需要,执行陆、海、空、天、电、网等多域作战任务,真正实现作战单元自主适应、对战场力量进行弹性编组,从而产生传统部队所不具备的群体自主协同、多样化作战能力。由于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能够全时、全域对各作战力量的行动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并共享,使得人类可以突破思维的逻辑极限、感官的生理极限和生存的物理极限,催生新的作战方式。例如,母舰蜂群集群作战是以母舰为运输载体和指挥中心,运用饱和式突防、分布式杀伤、覆盖式机动等手段,形成有人无人混合集群的作战样式。

以装备自主化、战场无人化、力量融合化、人机协同化为主要标志,实现多类无人系统及无人装备间的高度自组织协同作战、以及有人系统与无人系统之间的互信协同作战,人工智能开始全面融入攻防作战体系的各个环节。2015年,俄罗斯智能机器人小型集群攻击叙利亚反政府武装某要地时,通过仙女座-D”指挥系统提供支撑,实现6平台-M”履带式机器人、4暗语轮式机器人和1洋槐自动化火炮群,以及数架无人机根据战场态势的自主反应和相互间的随动响应。当反政府武装分子遇上能够自主反应的智能化机器人集群时,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其防线很快崩溃。这次参加作战的智能化机器人集群虽然规模较小,但已初现未来智能化战争依靠系统支撑、自主反应、随机响应的行动控制雏形,充分展示了其衍生的强大作战效能。

五、战争规则的质变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全时、全域、全维对作战力量的各种行动进行动态感知、数据挖掘、仿真计算、推理决策、评估预测,使人类能够突破思维的逻辑极限、感官的生理极限和存在的物理极限,极大地提高人对时间空间的认知范畴,实时精准地掌控所有力量的所有行动,在多维空间、多维领域实现优势作战资源快速地跳转、聚集和攻击。智能化作战行动通过战场物联网、作战云系统的强力支撑,加之作战单元间的动态智能互动,能够在智能认知、匹配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智能认知基础上的智慧释放效能方式,极大地提高系统整体作战效能,在战场上创造非对称态势,最终达到毁歼敌整个作战系统的目的。

制智权既是未来智能化战争夺取的制高点,又是改变战争规则的驱动力,可变毁敌”“瘫敌控敌,实现作战效费比的最大化。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影响下,信息化作战日益呈现出智能化特点。制智权是在人脑的智力空间进行的激烈较量,会对其他空间制权产生倍增效应,其核心是对认知优势的争夺。认知过程包括感知、理解、推理三个阶段。制智权的争夺首先在感知阶段展开,从传统隐蔽伪装、电磁静默到网络对抗,都是战场感知对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对手只能感知虚假信息,确保己方准确、快速地感知对手和战场信息。在理解和推理阶段,制智权争夺主要是在智能化手段的辅助下,通过战术与谋略运用,让我方科学高效地制定决策计划,使对手难以准确判断和理解我方的行动意图,而且可以通过对脑机能干扰来影响人员的思想意识、心理情绪等,扰乱、破坏对手的认知。在争夺制智权过程中,关键是要推进脑机融合,把高层决策、总体规划等谋略性强的工作交由人脑来处理,而把大量精确、高速的数据信息记忆、计算、管理任务交给机器处理,充分发挥脑机两者优长、弥补短板,发挥人机协同的最大效能。

 

(来源于上海市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会公众号)